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凝聚共识、汇聚合力,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抢抓存量和增量政策落实,精耕细作促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能转换,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回升向好态势,实现良好开局。
一、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运行情况及特点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25.5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较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全市均0.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0亿元,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82.77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38.75亿元,增长0.2%。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提高4.9、6.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为3.2:65.9:30.9,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96.9%、1.4%,其中第二产业贡献最大,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36.19亿元,占GDP比重28.8%。
(一)农牧生产基础牢固,农畜产品稳产保供。
一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9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增长4.0%、6.7%、2.3%、0.3%。从主要农产品产量来看,农业方面,春耕春播平稳有序推进,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72万亩,同比增长0.1%;产量0.97万吨,增长0.3%。牧业方面,主要畜产品供应基本稳定,羊肉产量0.32万吨,增长9.6%;猪肉产量0.51万吨,同比下降10.2%;牛肉产量0.02万吨,增长18.8%;禽蛋产量0.16万吨,下降0.4%;奶类产量0.15万吨,下降13.4%。
(二)工业转型加速推进,非能行业显著增长。
一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较上年全年提高4.2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制造业增长下降0.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86.6%。从主要产品产量看,总体呈增长态势,其中原油产量58.47万吨,同比下降2.9%;原油加工量138.04万吨,增长3.1%;天然气产量14.78亿立方米,增长22.1%;聚烯烃产品57.30万吨,增长8.3%;发电量24.15亿千瓦时,增长131.0%。从支撑产业来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势较好,分别增长24.6%、95.7%,两大产业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6.2个百分点,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
(三)服务业发展总体稳定,部分行业增长乏力。
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2%,低于全市3.0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功能角度来看,作为服务业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生产性服务业“四增一平两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势良好,分别增长3.1%、9.6%、39.0%,13.9%;金融业与上年同期持平;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业分别下降9.2%、47.0%、1.9%,分别下拉服务业2.1、0.8、0.1个百分点。占比约30%的生活性服务业“六增一降”,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增长5.1%、14.3%、3.2%、4.6%、2.5%、4.4%;居民服务修理业下降26.8%,下拉服务业0.7个百分点。公共服务业持续稳定,同比增长3.2%。
(四)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换新商品销售加快。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7亿元,同比增长3.6%。按构成分,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总额7.76亿元,同比增长6.4%;限额以下单位消费品零售总额16.81亿元,增长2.3%。从限额以上主要商品零售看,零售额超千万元七大类商品“五增二降”,粮油食品类、烟酒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中西药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8%、15.1%、572.8%、45.9%、42.7%;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消费品同比下降11.9%、3.8%。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势良好,分别增长47.4%、354.3%。
(五)投资增速趋稳放缓,服务业投资高速增长。
一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2.2%,低于全市16.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占投资总额94.5%的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6.2%,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6.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91.1%,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73.7%。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3.8%,制造业投资增长93.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277.9%。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4%;商品房销售额1.85亿元,同比增长43.9%。
(六)财政收支运行平稳,金融市场存贷双增。
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速表现偏弱,但财政支出持续增长。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5亿元,同比下降23.6%。按结构看,税收收入2.55亿元,同比下降28.7%;非税收入1.00亿元,下降6.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68亿元,同比增长8.3%。
3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76.48亿元,同比增长11.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2.23亿元,同比增长17.8%。
(七)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增长快于城镇。
一季度,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42元,同比增长5.2%,增速低于全市0.4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1元,同比增长4.6%,增速低于全市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30元,同比增长6.8%,增速低于全市0.2个百分点。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的来看,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延续上年全年总体平稳的态势,有望保持向好趋势。也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项目投资信心偏弱、新旧动能转换滞后等,经济整体趋稳向好还需持续发力。
(一)牧业增长基础还需夯实。随着近期饲料高价和生猪、生鲜乳、牛羊肉等价格整体下行,养殖效益明显下滑,养殖场(户)养殖意愿持续下降,一季度畜牧业产值同比增长2.3%,较上年同期降低2.5个百分点。一季度末,生猪存栏8.91万头,同比下降16.0%;出栏5.85万头,下降16.2%;羊子存栏104.01万只,下降10.6%;出栏24.20万只,下降0.4%。由此可见,以家庭养殖和中小散户养殖为主、规模化养殖为辅的结构亟须调整,养殖业综合质效亟待提升。
(二)工业持续增长潜力不足。一是市场价格因素不容忽视。受成品油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3.8%的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产值同比下降13.8%,增加值同比下降9.0%,下拉规上工业产值3.9个百分点。二是主要产品增量减少。从各大企业全年计划量来看,原油加工量、原油产量、聚烯烃产量分别较上年减少13.1万吨、8.6万吨、19.2万吨,同比分别下降2.5%、3.5%、9.4%,规上工业持续增长压力不容忽视。
(三)投资回稳向好仍需加力。一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三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一是部分项目进度缓慢。受气候因素、到位资金不足等多重影响,一季度,全县72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32个处于停工停报状态,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占停工项目的62.5%,一定程度上下拉全县投资持续增长。二是工业投资下降明显。工业投资受自有资金紧张、市场预期收缩、创新意愿不强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工业投资同比下降5.8%(其中工业技改投资下降43.5%),下拉全县投资5.6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竞争力整体偏弱。一是服务业层级结构不优。全县服务业企业中,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企业占主导地位,缺乏高附加值、技术知识密集型、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以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为例,当前仍以行业结构单的一传统货运行业为主,缺少集“仓干配”为一体的规模化程度较高的新兴道路货运行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一季度,全县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而占规上营利性服务业78.4%的装卸搬运和仓储业营业收入仅增长2.0%,对服务业整体拉动作用较弱。二是服务业发展潜力不足。当前,全县规上营利性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个别大企业带动。一季度延长物流仓储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4%,直接影响营利性服务业整体行业增长。同时,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潜力不足,成为长期以来制约我县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
三、下阶段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及建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下阶段,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稳存量、扩增量,抓重点、攻难点,强担当、重实干,多措并举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持续发力确保工业稳定增长,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全面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力促靖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现代农业增产提效。一是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坚持“优质+高端”双轮驱动发展方向,着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建设,垂直整合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继续发展壮大陕北白绒山羊繁育、胡萝卜、马铃薯玉米荞麦制种、林果业、中药材食用菌种植等地理标志产品及产业链的发展,强化品牌及品牌营销店建设,推动全县种养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展高效农业新模式。在超采区、禁采区建设智能水肥一体化项目,发展节水设施示范农业;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加强科技赋能,发展精准施肥、节水灌溉和高效管理农业,切实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能力。积极构建“高标准农田+金融+产业+精准农业”新模式,让“粮田”真正变成“良田”,实现耕地质与量的双提升。三是建设畜牧业标准化新产业。通过畜牧养殖标准化技术推广、畜牧业重点工作包联服务等方式,引导养殖场户实现标准化养殖、精细化管理。通过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平台功能,多维度采集动态信息,逐步优化养殖、改良、防疫、交易、屠宰、加工、消费终端的全流程服务,全力推进畜牧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加快工业产业转型集聚。一是全面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立足全县工业发展定位,落地落细各项惠企政策,加快推动工业集约集群发展,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持续推进污水处理、精细化工、清洁燃料等绿色低碳特色产业建设。二是全面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围绕“五大园区产业链”,建立健全“链主”企业和全“链条”培育机制,以延长LNG、原油储备库、煤炭物流基地、低空经济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为牵引,实施规划建设一批耗能少、产出高的重大产业项目,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形成优势明显的特色链和创新链。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扶持,深化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围绕低空经济等产业链培育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环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应用新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促进投资效益量质并进。一是扎实推进项目储备。准确把握“两重”“两新”扩围政策导向、资金投向,聚焦“一河两园一片区”、五大产业园区建设,严格审核筛选,因地制宜谋划储备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二是持续优化投资结构。聚焦物流、仓储、旅游、水利、生态环境等领域延链补链强链,强化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好的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动产业链延伸,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三是全力破除民间投资壁垒。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深入走访各类经营主体,加快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类投资项目,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不断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四)助力服务业发展扩容升级。一是补齐短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增效。聚焦互联网服务、物流供应链、节能环保、商务咨询等重点领域,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加快仓储物流、金融租赁等领域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通过政策奖补、一站式靠前服务,助力达到相应规模且快速成长的企业突破瓶颈升级跨档,促进重点行业增长实现新突破。二是优化供给,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扩容提质。聚焦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庭等重点领域,引导、鼓励、支持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示范性企业,创建培育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增强品牌服务业吸附能力。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设,助力企业提供信息、营销、配送、供应链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加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通过预约服务、无接触服务、沉浸式体验等扩大优质服务覆盖面,最大限度激活消费市场潜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