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九曲是流传在靖边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同歌共舞的民俗祭祀活动的形式。它是我县部分宇宙在祭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形式。
历年来,靖边县每逢春节,必有社伙活动。从正月初二开始,当地庙会会长组织社伙队,带领大家谒庙敬神,而后便起歌起舞,谒庙结束后, 便沿门子扭秧歌拜年。到了正月十五,闹社伙到了高潮,元宵之夜,搭彩门,布九曲黄河阵,打火塔,摆灯山,勾十二莲灯,耍水船,舞龙灯,骑竹马,赶跑驴……驱邪除恶,以求吉祥如意,国泰民安(部分庙宇把转九曲放在二月初二龙春节之夜,以求得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转九曲活动便是其中最亮丽的风景线,遇时,当地群众张灯结彩,栽杆挂灯或围埂摆灯,灯阵选择一块平坦的地上,按照场图画好线,栽杆时以四至六尺(围埂的三至四尺)等距离排成纵横十九排方阵图,杆高六尺左右,(现在部分地方改成低杆,高约1米左右,不挂灯,而是在杆顶部焊上环形可糊纸的园框,以挂灯方便为宜)。所栽木杆同绳子把该栏档处连接起来,形成只有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的通道回廊,组成九个回环的“城子”以序相互通达,而每个方阵又自为一体,形成九个回环的方阵,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其中充满奥秘。每个灯杆顶部挂一灯笼(用土围埂的则摆上泥灯),使“灯城”变成光彩耀目的灯环,在夜幕下显得古朴典雅,古香古色。整个灯阵共有三百六十一盏灯,层层叠叠,光彩耀人。
靖边转九曲表演时,伞头带领秧歌队先勾十二莲灯敬神,然后秧歌队在九曲阵前由伞头唱一曲歌儿,意思是“开龙门”。随后秧歌队便在鼓乐队的带领下进入九曲阵。观灯群众可随秧歌队进入灯阵转九曲。秧歌队反复转三次九曲,勾三次十二莲灯,每次到阵前都要唱一曲歌,这样反复三次就算转九曲结束,观灯群众大多数转一次,也有转两三次的。转九曲结束后,新婚夫妇有偷灯的习俗,称若偷得一盏红灯,来年必生贵子,若要偷绿灯,则生千金。偷灯者在来年必还两盏灯与庙宇,以示还愿。虽然这种习俗无有科学道理,却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希望幸福平安的良好愿望,从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古代民俗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