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古建筑营造技艺”是陕北古老的建筑艺术之一,自秦汉以来靖边就是边防要塞,历代都有记载。如汉初的十三州之一的朔方郡、龙州、阳周、军事重镇龙城关、镇靖、新城,五代十国时的大夏国都统万城,还有宁塞、镇罗、宁条梁等城堡码头都留下了古建筑文化的痕迹。

早在东汉时期,南匈奴人就已经掌握了一些筑城方面的技术,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从赫连勃勃的六世祖刘去卑起,铁弗匈奴就开始有了筑城而居的做法。1975年-1977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统万城先后三次考察发现,统万城两个高大马面内的竖井仓库里面发现檩柱、棚板等均霉腐叠压在一起,出土的莲花纹瓦当足以说明匈奴族在建筑装饰上模仿了汉文化。2012年4月考古人员在统万城周边一处墓葬发现色彩鲜艳、异常精美的壁画,时至今日靖边各大庙宇建筑群当中都承续了壁画这一工种。在北方古法建筑技艺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工匠的技艺结合,形成了近代靖边古建筑营造术的成熟。
“靖边古建筑”具有规模宏大、气象雄伟、结构完美、工巧华丽,雕梁画栋等特点,充分说明靖边古建筑营造师傅技艺纯熟、精湛。
靖边博物馆和滨河路古建筑是我县仿古建筑典型范例。我县群众从光绪年间就有信仰佛教、道教陋习,当时总计69所庙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破迷信,神庙均遭破坏,80年代农村又刮起了修庙风,规模较大的有:祭山梁的祖师庙宇群;龙洲的东岳庙宇群;九里滩的佛祖庙;乔沟湾的寺嘴庵禅寺;镇靖的玉皇阁;小河的清凉寺;新房滩及瓦房两处祖师庙;红墩界的三皇庙;海则畔的佛祖庙等都是近代靖边古建筑的代表。
“靖边古建筑营造技艺”历史悠久、选料考究、雕工精细、彩绘精美,每座古建筑都是心灵手巧、独具匠心的工匠师傅精心制作出来的,有其重要的文物价值、研究价值、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同时作为旅游资源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佳县庙宇木雕雕刻技艺陕西省代表性传承人康忠武的大徒弟雷锦智,学得其师真传,于七十年代行艺于靖边县和周边几个县城,之后收徒王富平,使靖边古建筑营造技术没有出现断层,在康、雷两位大师的影响下,靖边的古建筑艺术普遍得到提升。张家洼村的张忠金、王渠则乡的王明全,羊羔山村的王凯瑞、新房滩的郭世平等都是这时期的传承人,王富平的技术独特,艺术精湛,是靖边古建筑的领军人物,在靖边县和周边县市都有很多古建筑作品,受到省内古建筑界专业人士的赞扬和各地游客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