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条梁镇位于靖边县城西45公里处,总土地面积288平方公里,南黄土沟壑,北大漠风光,中一马平川,区位优势明显,307国道穿境而过,青银高速、太中铁路横贯东西,全镇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6448户21901人。有耕地14万亩,其中水浇地6.2万亩,高标准农田2.53万亩,旱作农业推广面积1.35万亩。宁条梁镇党委下辖党支部12个,其中村级党支部10个,机关支部1个。
打开中国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宁条梁镇辉煌的历史,宁条梁历史上曾是闻名全国的商业重镇,三边最大的贸易中心。十三省商贾坐庄经营,外联大半个中国各路商客,在一年一度的"六、九月会"进行商贸活动,故此赢得了"旱码头"的美誉,向有"驮不完的宁条梁,填不满的安边城"之说,镇内即有:"居民万余人,三街六巷,七十二处双梁双榨油坊",因此有"小北京"之称。
宁条梁北通内蒙,南达省城,东趋太原,西控银川,地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建国后,宁条梁"明制有守瞭军二千余人",所谓的"守瞭军",就是驻扎在前沿的侦察部队。根据宁条梁的特殊地理位置分析,东距靠边的镇靖堡九十里,西离临边的安边堡七十里,中间形成了"弓型",宁条梁恰在弓弦上,有时为了侦探军情派出军队去宁条梁侦察、游击,加之蒙古骑兵游弋不定,疏于防守,"守瞭军"短期驻扎。
清军入关后,疆域一统,战争减少,人民生活有了安定,蒙汉互市,回汉交往有了加强,亟需在宁条梁这个交通要道,建立茶马集市,进行交易,互通有无,宁条梁就在这时以趟路、驿站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过往商客在镇内小憩后,即摆驾西去,驾幸安边驻跸,初步形成了市镇。
经"康乾盛世"五六十年的发展,除了交通便利外,易于招商引资,扩大茶马互市,到了乾隆十六年,已是商贾云集,富甲一方,市镇初具规模。鼎盛时期,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南北东西交汇的关卡要塞。
历史不断在延续着它的辉煌,人们不断在这片富饶而又文明的土地上辛勤的耕作,滚滚的历史车轮划过社会的变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用汗水播撒着我们挚爱的土地,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辉煌的历史还在越演越烈,而人们在不断创造奇迹,谋划蓝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