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必先腐,而后生虫。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更是连接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为进一步提振干部队伍作风效能,扎实筑牢民生服务根基,青阳岔镇党委、政府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党规党纪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穿针引线”作用,聚焦“四点要求”建设作风,严纪律之风,戒空泛之谈,推动党员干部将纪律要求转化为为民造福的生动实践。
一要知情达理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知情”是履职之基,“达理”是行事之本。“知情”是知上情懂下情:上情——深学细悟国家大政方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等具有旗帜性、引领性的理论精髓,确保方向不偏、步调一致;下情——更要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把“知民意、懂民生”融入日常,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到“一街一巷”的环境整治中,落实到“一人一事”的民生帮扶里。基层干部对民众的实际情况、理论宣传尤为重要,不仅要做到上通下达、精准对接,将惠民政策、发展蓝图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送到田间地头、家家户户,更要做好民情收集员,在实践中捕捉群众诉求,让政策落地更接“地气”。
“达理”是明辨是非懂道理:面对模糊界限、混淆视听的问题,要站稳立场、旗帜鲜明。为民之事,在“理”更在“里”。在处理群众事务时,要深入探究事情的本质和内在逻辑,既要讲清政策之“理”,更要走进群众之“里”,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用真情实感化解矛盾,用公平公正赢得信任,让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民意检验。
二要保质增效
森林防火巡查、卫片图斑核查、封山禁牧宣传……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件件直面群众。党员干部如何在保质完成任务的同时,持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青阳岔镇党委成员提炼出三个“工作法”,为干部履职赋能。多想办法。面对难题切忌畏难情绪,要勇于探索“蹚浑水”,敢于实干“啃硬骨”。从自身实际、对方情况、制度条约等方面纵向思考、以点带面,找准方向、下定决心逐一尝试解决;善用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面对问题从不同思路出发,在保障正确方向的前提下,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在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兼顾礼法。既要维护政策严肃性,严格依规依纪办事,又要注重人文关怀,用真情实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执法监管中融入耐心解释,在政策落实中体现人文温度,引理入法、礼法结合,让“法理”与“情理”共融。
三要谦虚谨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谦虚谨慎是一以贯之的朴素作风,是善待他人的热忱之心。在同事之间,要摒弃功利心、得失心、攀比心,多一些互帮互助、友善、对待事物的态度;更要敢于谋良策、出实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惠民之事、利民之策,往“细”处思、向“精”处做。在干群之间,延续“军民鱼水情”的优良传统,始终以谦逊姿态对待群众。不仅勤于拜人民为师,从群众的智慧中汲取经验、寻找办法,又要以真诚换真心,用俯下身子的姿态倾听诉求,用解决问题的实效赢得信任。
四要提升能力
学习永无止境,能力提升是干部成长的永恒课题。个人能力的精进切忌“躺平”心理、“安乐”思维。领导干部积极向内剖析,聚焦三个方向。一是全方位学习。警惕走马观花浮躁心态和阳春白雪工作态度,要切实沉下心思,躬身实践开展调查研究,在政策学习、经验积累中拓宽视野、补齐短板。二是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是践民所盼、知民所需。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作为、不遗余力及时纾痛通堵、解决问题,让每一份努力都转化为民生福祉。三是理论结合实际。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真抓实干,是干事创业的不二法门。要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实际紧密结合,在政策落地中校准偏差,在实践探索中完善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
乡镇作为“最后一公里”的“穿针引线”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青阳岔镇以“四点要求”推动党员干部以更优作风、更强本领、更实举措,在山沟壑茆间谱写深耕实景暖民生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